联系方式
在中国,多个城市在垃圾分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,这些城市通过政策引导、技术创新和公众教育等方式推动垃圾分类成为社会共识。以下是一些垃圾分类工作较为突出的城市及其特色:
1. 上海
政策亮点:2019年7月实施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,成为全国首个强制垃圾分类的直辖市,明确“四分类”(可回收物、有害垃圾、湿垃圾、干垃圾)。
成效:居民参与率达90%以上,湿垃圾分出量增长约50%,末端处理设施(如焚烧厂、生化处理厂)利用率显著提高。
特色:推行“定时定点投放”制度,社区志愿者督导,并通过“绿色账户”积分奖励机制激励居民参与。
2. 北京
政策亮点:2020年5月实施新版《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,要求“四分类”(厨余垃圾、可回收物、有害垃圾、其他垃圾)。
成效:厨余垃圾分出量增长逾10倍,部分社区通过“撤桶并站”优化管理,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覆盖率超90%。
特色:推广“垃圾不落地”模式,部分区域使用智能回收箱(如“小黄狗”),并通过“垃圾分类小程序”提供查询服务。
3. 深圳
政策亮点:2020年9月实施《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》,强调“九大分流体系”(如玻金塑纸、果蔬垃圾、废旧织物等细分)。
成效: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2%以上,建成覆盖全链条的分类处理设施。
特色:首创“集中分类投放+定时定点督导”模式,推广“蒲公英计划”公众教育项目,并利用科技企业优势开发智能监管平台。
4. 杭州
政策亮点:2019年8月修订《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,推行“四分法”(可回收物、有害垃圾、易腐垃圾、其他垃圾)。
成效:生活垃圾总量连续负增长,易腐垃圾处理能力显著提升。
特色:试点“虎哥回收”模式(上门回收可回收物并兑换积分),部分社区采用AI智能识别垃圾桶,提升分类准确率。
5. 厦门
政策亮点: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(2017年),实行“四分类”并建立严格执法机制。
成效:垃圾分类覆盖率近100%,居民参与率超85%,厨余垃圾分出量居全国前列。
特色:推行“垃圾分类直运”模式(避免二次污染),并通过“家校联动”将环保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。
6. 广州
政策亮点:2018年实施《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》,强调“三化四分”(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,四分类)。
成效:建成资源热力电厂等终端设施,原生垃圾实现“零填埋”,可回收物回收量增长超30%。
特色:推广“楼道撤桶+定时定点”投放,部分社区引入“垃圾分类云平台”实时监控数据。
7. 苏州
政策亮点:2020年6月实施《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》,要求“四分类”并建立“大分流+细分类”体系。
成效:厨余垃圾分出量占比达20%以上,建成覆盖全域的分类收运网络。
特色:推广“互联网+垃圾分类”模式,如“分易分”APP提供预约回收服务,部分社区设置环保屋提升分类体验。
8. 宁波
政策亮点:2019年10月实施《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》,建立“四色四类”标准。
成效: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100%,资源化利用率超85%。
特色:推行“搭把手”智能回收系统(覆盖全市的智能回收站),并建立“垃圾分类学院”培训从业人员。
成功经验总结
这些城市的共同特点包括:
法规保障:通过地方立法明确责任与处罚措施;
全链条管理:从前端分类到末端处理形成闭环;
科技赋能:利用AI识别、智能回收设备等提升效率;
公众参与:通过教育、激励制度培养居民习惯。
未来,随着国家“无废城市”建设推进,更多城市将加入垃圾分类的示范行列,逐步实现垃圾减量与资源化目标。
上一条:普通民众在垃圾分类实践中常有的疑问
下一条:偏远地区垃圾分类的破局之路——以社区参与与因地制宜为核心 |
返回列表 |